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学院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问道古村落,赓续文脉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月29日至8月2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千年古村传风貌,三产融合谱新篇”社会实践队奔赴吉安,围绕古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主题开展实地调研,以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展开了一场富有意义的文化探索。

古韵今风,触摸千年庐陵文化

活动第一站,实践队走进了历史悠久的白鹭洲书院。作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这里历经八百年文脉传承,孕育出欧阳修、文天祥等历史英才。雨后初霁,书院古建筑在薄雾中更显清幽典雅,队员们徜徉在风月楼与中山院之间,仰望古朴典雅的讲堂和斑驳的碑刻牌匾,仿佛听见古代士子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其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书院讲解员向团队介绍,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书院通过“修旧如旧”方式完成了主体修缮,同时开设庐陵文化讲坛、研学课程,让古建筑真正“活”在现代教育场景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白鹭洲书院合影。 唐梓耀 供图

第二站,实践队一行来到吉安水巷历史文化街区。据悉,水巷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青砖灰瓦的老街两侧,木质门窗和雕花屋檐留存着昔日风貌;墙壁上手书家训依稀可见,一座百年古宅静静矗立巷中。如今,在党建引领下,一批文化展馆等文创空间入驻老街,让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中焕发新生。漫步其间,队员们感受到街区质朴宁静的氛围和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在街区文化馆内,非遗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传统夏布制作技艺。“我们不是在守老物件,而是在传一种精神。”这句朴实话语,让队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与张力。

图为水巷工作人员讲解党建引领古街活化 王硕 供图

深入走访,聆听传承守护音

第三站,实践队深入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开展实地走访与交流访谈,围绕“古村保护如何落地、非遗传承如何持续、文化与产业如何融合”等议题展开探究。钓源古村始建于唐末,为欧阳修后裔聚居地,拥有赣派风格明清古建筑150余栋,整体格局保存完好。走访中,村领导介绍了近年来的保护与运营模式:引入文旅企业、实施统一规划、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实现了“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有机统一。村民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既是古村的守护人,也是文旅的参与者。”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钓源古村古祠堂 张雨航 供图

青春筑梦,赓续文脉新篇章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堂扎根新文明实践站、深耕基层沃土的实践课。实践队员们以新文明实践站为重要阵地,在这里与村民围坐畅谈乡土故事,同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交流,向基层干部请教文化保护经验。队员们带着笔记本细致记录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用镜头定格古村祠堂的人文印记,还在实践站的文化讲堂里开展非遗知识小宣讲,以青春话语解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几处古迹,更是要让文脉在实践中延续,让传统在互动中新生。”一位队员在调研日志中写下这句实践感悟。实践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青年在新文明实践站的每一次交流、每一项行动,都是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更应成为创新传播的积极推手。

乡土的风,吹过的不是衣角,而是一代人对根脉的追问与回应。接下来,实践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期间收集的一手资料,精心撰写涵盖古村保护现状、非遗传承困境与对策的调研报告,把在新文明实践站积累的民间智慧与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方案。这场扎根基层的实践,将成为实践队员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用青春力量浇灌的文脉之花,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崭新篇章。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交流学习 李婷 供图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王硕 唐梓耀 应诗怡 辛佳琪 王莉 张雨航 李婷 廖彤 徐爱婷 童丽芳

摄影/王硕 唐梓耀 李婷 张雨航

值班编辑/陈毅 曾雅宣 郑芷轩

责编/季亚萍

终审/周德忠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