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特色工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百村调查

夏季学期之社会实践: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家园建设”社会实践队

——助力振兴之旅:脚上沾着泥土,心中念着民情

实践背景: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家园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雷公尖乡调研乡村振兴现状,深入新农村,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教育兴农、旅游兴农等方面结合专业特点,为地方乡村经济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前提:

自从“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开展以来,雷公尖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并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村一品”发展策略,三枥村积极响应,以富硒水稻种植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发展。8月19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家园建设”社会实践队来到雷公尖乡,以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主线,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为期四天的调研实践。

实践要点:

一、强化骨干引领,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

在当地雷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先后来到了三枥村、绣谷社区、仁首镇团结村、长坪村、虎山分场、乡政府和派出所七个地方。其中,雷书记主要介绍了该乡的特色“211工程”——两村一场一社区,即三枥村、长坪村、虎山分场和绣谷社区。除此之外,在各地的座谈会中,基层干部们就各村的村情村史、基层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乡村振兴现状方法以及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期间,刘鹏书记就乡村的基层工作,提出乡村治理是应该“层层落实责任还是层层推卸责任”、是应该服从“政策导向还是需求导向”,并援引环境整治等现实乡村工作案例,引人深思。

通过座谈会交流,雷公尖乡基层干部也多次就自身的基层治理理念进行分享,认为基层工作必须坚持三点:用心、用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做。用心,便是基层工作要有耐心、更要细心。用情,是将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这样群众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也会更愿意配合工作。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则是对自己基层工作的督促,一旦将群众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就不会轻易的懈怠,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也能更加高效有序。

二、实施产业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一)立足当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长坪村依托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先后开发了“万花谷”和“鹤栖谷”等景区,完善餐饮、民宿等服务设施。在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虽然“两谷”的发展情况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有所减少,但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投入景区的建设,打造“景区+民宿”的经营模式。据邱书记讲解和介绍,长坪村打造并申报了“乡村振兴示范点”,将致力于招商引资和景区的经营管理,鼓励和吸引乡贤、专长人才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引进专业队伍和社会资本,推动高质量的招商项目“落地生根”,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持续整合旅游资源,扩大景区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和文旅产业的区位优势,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二)展望未来

最受瞩目的当属雷公尖乡打造的“一村一品”富硒系列产业:三枥村的富硒大米、长坪村的富硒红薯粉、绣谷社区的富硒翠冠梨以及虎山分场的富硒西瓜。该系列特色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聚焦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产品的深度包装,并依托于“景区+民宿”的模式,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被村里的特产所吸引,从而打造协同营销。值得一提的是,翠冠梨的发展呈稳中向好的态势。近两年来,党支部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富硒翠冠梨的抗癌效能上,通过专业人员的抽样检测以及其证明材料的层层递交,争取获得国家的权威认证,以此与普通的梨类区分开来。在该产品的销售渠道方面,社区干部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如直播带货、微信推广等等。在当地的雷书记看来,富硒翠冠梨明年就能赢得认证,突出重围。对此,我们也抱有很大期望,希望绣谷社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带领其他贫困村致富。邱书记也在回应我们问题的同时表示,未来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持续挖掘和发展富硒产业,打造和推广多样化产品,实现“一村多品”的良好发展。

三、强化基层基础,促进队伍建设“落实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精神,基层公安机关必须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要求,全面推进公安改革,不断加强“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对雷公尖乡派出所的实践调研,我们了解到社会治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努力提高巩固乡村基层政权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带来乡村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利益格局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提高努力提高维护乡村治安稳定的能力。把打击锋芒对准乡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扫黑到底、除恶务尽,坚决维护基层政权安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增长。一些新的违法犯罪形态随之产生。基层公安机关必须积极主动适应乡村治安形势变化给社会治安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准确把握乡村社会治安规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四、加强环境保护,浇灌乡村振兴“摇钱树”

生态宜居是乡村发展的保证,乡党委借助生态、区位的叠加优势,深入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抓好松材线虫病害的防治工作,强化秸秆禁烧巡查和森林资源培育;加强水域管理、保护和治理,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等补短板项目建设。二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处处是景为标准,切实推动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功能提升华丽转身,建设干净、整洁、健康、文明、和谐、宜居的清洁村庄;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严格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最清洁卫生户”评比,增强村民文明卫生意识。

通过实践队四天的实践体验,切身感受了雷公尖乡宜人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还有点缀幽蓝深空的繁星,都伴随贴近自然的亲切感迎面而来。行在路上,目之所及是两旁成荫的绿树,看不到的是生活垃圾和路的坑洼,公厕的建设也合理整洁,可见雷公尖乡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不仅得天独厚,更下足了功夫。

实践感悟:

乡村富裕才是国家真正富裕的源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走好乡村振兴这盘棋,就要脚踏实地,结合地域实际,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文化自信,以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为引擎,不断促进乡村的繁荣昌盛。调研组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深刻了解了乡政府的工作现状和基层治理理念,更总结了各乡村调研的内容,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收获了扎实的实践经验与体验。

之前听说公务员特别清闲,现在亲眼看到了他们的日常:无尽的表格,打不完的电话,接二连三的上级检查、不确定的休息时间以及低廉的报酬。在乡里考察的时候,问及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答案是老一辈的靠情怀,年轻人则靠激情。原来基层工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般轻松,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敬。

——杨思宇

在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之中,我了解到基层干部的一些日常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他们解决问题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都给予了我许多的启发和思考。“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理念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会表现在为群众所办的实事里,展现在群众满意的笑脸上,体现在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之中。这也启示我们学好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扎根于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杨越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无外乎是重要的人,重要的事,是所爱或不爱的人关联起来的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经历,总而言之是感受是经历。对此,我深以为然。靖安一行势必会成为我成长中美好而深刻的一个剪影。于情,此行中,我感受到指导老师以及诸位基层干部前辈们对我们的殷殷关怀,感受到基层工作者们坚守岗位的情怀,感受到组内同志间交流想法认真准备的畅意;于理,我了解了基层工作的流程具体形式,于是,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我还明白了基层工作者的诸多不容易,明白事情的复杂性,很多事情并非那么理所当然......

——戴平西

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基层工作,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基层干部的激情,无时无刻不展现出一种“兴”的姿态,对我们如此,对待基层工作更是如此。乡村振兴,是即要抓牢生产发展,又要让大家的故乡回得去,也看得见未来,雷公尖乡便是如此,宜人的生态环境,规划得体的产业振兴,都是它的美丽标签。而作为当代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们应当不负青春、勇担重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罗淦

我的所学不断地向我重复人民的概念,不断地告诉我要从人民立场出发,要为人民利益找想。我本以为自己已经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但真正和基层干部有所接触,了解了人民实务之后,我才羞愧地发觉自己的浅薄。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人,在做群众工作时最忌讳脱离群众,从抽象的角度去考量群众。只有真正深入群众,为群众争取实际利益、谋求幸福,才能使“以人民为中心”不停留于纸面与口号,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杨汨罗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到做好基层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基层工作者们所做的事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乡村振兴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基层工作者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者,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心系群众,关心群众,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造福人民,始终坚持把为民办事放心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惠及人民。我们应该向这些基层工作者们学习,不忘初心使命,为社会奉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万斌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罗淦 万斌 杨越 杨思宇 戴平西 杨汨罗

摄影/罗淦

一审/罗西子 田冉 张秋香

二审/季亚萍

三审/周德忠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