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科学研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疫”路同心:心理学系系列主题讲座之一:同心抗疫——疫情下的同理心沟通

为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关注同学心理健康,促进各辅导员和硕士生导师疫情背景下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共克时艰,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举办心理微课堂——“疫”路同心心理学系列主题讲座本次微课堂主题为“同心抗——疫情下的同理心沟通”,心理学系肖三蓉老师担任主讲,杨琳老师担当主持。讲座于429日晚8点准时开始南昌大学专业辅导员硕士生导师以及心理学系部分师生500余人在线上参与了本次微课讲座

首先,肖三蓉老师用“沟通是在沟什么、通什么”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通过多张图片引入主题。她指出了沟通的重要性,并强调:“事业在沟通中发展壮大,人生在沟通中精彩完美。” 接下来,她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无效沟通的后果无效沟通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损害个人信誉、降低自尊心、产生沮丧敌对情绪、削弱向心力、弱化班级以及团队形象等。

而后,肖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三个小故事,通过故事的阐述和分析为大家介绍了沟通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沟通中的主体意识、沟通中良好关系的建立、沟通的目的性以及信息反馈的重要

接下来,肖老师讲到有效沟通的三要素同理心、倾听和有效提问时,着重强调同理心在沟通中的作用。有效的同理心能够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达到情感上的融洽肖老师还用生动有趣的蘑菇案例介绍了同理心的四种特性接受他人的观点、认同他人的观点是他们的事实、不加以评论、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与他交流。另外,肖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区分了同理心和同情心,就“做核酸”、“健康码变黄”“封控烦躁”等问题具体分析了如何运用同理心去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疫情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同理心沟通肖老师详细分析了疫情下一些学生心态的变化,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恐慌、网络暴力、躯体症状、不良行为等问题。明确提出线上沟通存在的局限性在于不易建立信任关系,非言语沟通受限,反馈与信息传递易偏差,社交距离大等。总结同理沟通应实现由“我知道”到“我了解”最终达到“我愿意”的转变,从而达到让人接受的有效沟通。

课后肖三蓉老师与评论区留言的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大家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大家在疫情期间的困惑和烦恼。至此,本次微课堂圆满结束。抗心理微课堂的顺利开展有利于老师同学运用同理心有效沟通交流,关注心理健康,传递温暖和关爱。


主讲人介绍:

肖三蓉南昌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博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罗西子

摄影/罗西子

责编/黄子萱 邹家香 田佳

排版/罗西子 甘婷

审稿/季亚萍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