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公共管理),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理论),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即MPA);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公共关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为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4门省级优秀课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183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学术型研究生138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960人。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和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男教职工47人,女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37人,在读博士7人。此外,学院有各类客座、兼职教授37人。
学院教学辅助设施齐全,办公、教学、科研实验用房面积达450平方米。有近30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资料室藏书3.5万余册,中外期刊73种。
公共管理学院正在秉承“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的目标和“德为先、人为本、学为上”的理念,贯彻“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针,立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追求公共价值,尊重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打造成为面向社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公共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为响应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立体交叉的本科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实际,特启动并实施“四百工程”,即“百村调查”、“百佳讲谈”、“百部经典”和“百生创业”工程。
以原行政管理学系和社会学系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专业于2008年9月组建成立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学院下设两个系、一个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所,即公共管理学系、社会学系,MPA教育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研究所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另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暨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挂靠本院。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新生事物,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更好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但是另一方面,它实际上也是对学校教育本来的回归。作为一个应对现实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重要教育手段,我们在开设课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是为谁而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基础问题不弄清楚,很容易迷失方向,难以坚守初衷。
那么,具体到教师个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做到: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做二次开发,要寓价值观的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要增加课程思政的高度。从教材所反映的行业发展新进展、科技发展新趋势、市场需求新走向等角度,增加课程的创新性、时代性,提升育人高度。
第三,要丰富数字资源,打造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数字化资源、数字课程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新型教材。比如,可以增加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通过手机扫一扫,实现教材与资源的融合,从感人案例中受到思想洗礼;还可以考虑增加课程思政的视频,将声、像、文融为一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而鉴于知识的性质不同,方法类和知识类的课程又该如何提炼出它们共性的“思政”元素呢?结合我自己个人这几年来的一些教育实践经验,我想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 无论任何学科专业,都有它的学科名人。可以从学科名人的研究态度、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入手提炼思政元素。因为科学精神里所倡导的“求真求善求美”本来就是其应有之意。
其次,从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动机设置入手。帮助目前学生群体较为功利的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转变为树立远大理想的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更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价值信念。
再次,教师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多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多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并将它们与自己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式教学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改革,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是:一般的课程教学中通常都会采纳案例研究法,要充分利用案例遴选的广泛性,同等情况下可以考虑选取那些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比如红色教育资源文化等的主题)并进行扩展阅读分析。
最后,课程教学中通常还会涉及到中西方的比较,要注意对西方经验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并从文化基因上进行溯源和对比,这也是思政元素“浸润”课程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彭静雯
责编/黄子萱 田佳
排版/罗西子
审稿/陈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