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下午,以“大转型时代的群众工作与乡村治理”为主题讲座在法学楼A2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谭同学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社会学系江国平教授担任主持人,公共管理学院尹利民院长等及公共管理学院部分同学出席此次讲座。
谭教授从古至今,讲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转型表现及现象,比如唐宋时期的社会转型表现在贵族门阀消失,以及出现兵制、官制、科举制,相对平民化;晚清、民国乡村基层组织“内卷化”,地方军事化再次出现,“土豪劣绅”丧失“礼治”和自治精神。针对在民国时期出现的“土豪劣绅”现象,谭教授指出当时的策略分为阶级方法、行政方法,即阶级方法为打土豪、劣绅,使耕者有其田,建立农会等;行政方法为做好群众工作。随后,谭教授从群众出发,向同学们解释不同类型的农业,比如不计利润的保障型农业、计较利润的密集型农业。谭教授提到隐性的农业革命,增加了自身的观点,一是这个过程农业革命起源于1960年代后期,是经过了四十余年的累积,二是这个过程还未完成。接着,谭教授介绍了农业革命后“二元结构农业”“新时代”、两个意义上的“新时代”内在需求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谭教授一步一步地深入,让同学们逐渐地了解大转型时代的社会情况,同时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在对熟人社会、转型社会及陌生人社会进行讲解后,谭教授指出在社会大转型时代,需要基于更精细的分类,采用有针对性群众工作方法,同时表示,并不是现代化不好治理,问题在于我们半生不熟、不均衡,而且转型社会的挑战主要在于复杂的群众工作。谭教授从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及国内外的对比出发,指出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他还强调必须紧扣“十九大”提到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战略要求,来思考具体实施机制、体制。
最后,学生们针对谭教授提出的观点进行提问,谭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解答,给予同学们良好的反馈。本次讲座使得同学们对于大转型时代的群众工作与乡村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够有所提高。
报告人简介:
谭同学,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投、博土生导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曾任(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民委首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乡村社会转型与治理,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有专著《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三联书店)、《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论文《分类、类推、对比与族群识》、《粤北杉村排瑶社会治理转型研究》、《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长时段历史视野下的“大集体”农田水利建设》、《长时段视野下的集体、农业革命与乡村振兴》、《The ironies of ‘political agriculture’》《Social Ties and the Market》《Paths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Rural Greying》等。曾获中国社会学会推荐十本好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等奖励。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陈笛
摄影/曾萍
责编/吴梓鹏 王颖
排版/方路
审稿/陈骞
版权所有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