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14日晚7点,应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毅鹏于线上开展了以“单位研究与中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国平主持。
首先,田毅鹏教授为同学们解释了研究“单位”的原因。他指出单位研究的起源具有两条线索,分别为海外的“中国研究”和计划经济批判反思之单位研究,并强调这两条线索相遇的观点交错与互动决定了单位研究的基调。紧接着,田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单位研究与中国研究的关联。他认为单位研究是典型的本土概念和中国式话题,且与改革开放、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是密切关联的。田教授指出,单位社会的“结构装置”是由“国家—单位—个人”纵向管理体系的主线和“国家-街居-个人”纵向管理体系的辅线共同组成的,这两条线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是一种十分稳固的重层结构性的装置。另外,他强调必须把现在的社会治理放到单位制变迁转型改革的背景之下来理解。
而后,田教授从单位现象、单位体制、单位制度、单位组织、单位社会、后单位社会这六个方面对“单位”的界定进行了阐述,并向大家展示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单位制度的理解和界定。
接着,田毅鹏教授从单位制与中国千年传统、百年传统和单位制与苏联元素的“进退”三个方面讲解了“单位如何表征中国社会”。他认为理解单位制度要有千年的视野,并且单位制的形成与百年来中国的忧患是相关的。田教授以“一长制”为例具体向同学们说明了中苏体制的不同,十分清晰地说明了单位制是如何从“苏联化”到“去苏联化”。
接着,田教授对单位的评价及其走向进行了阐述。他向大家介绍道,有部分学者从学科评价的角度认为“单位体制” 的许多弊端,单位社会必然走向终结。但田教授强调,单位社会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他认为,单位社会的重要功能是将一百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重新纳入组织化的轨道,而在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单位社会满足了国家在资源极端稀缺状态下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需要,也为后来的中央政府推进改革提供了赖以继续发展的工业及其他物质基础,并且单位文化、单位伦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控和塑造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另外,田教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界内学者关于单位制变迁走向的不同观点。
最后,田毅鹏教授以“如何读懂中国社会”这一主题对本次学术讲座做出结语。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大家对中国社会都处于误读的状态,在社会学概念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社会学研究逐渐远离真实的社会。田教授建议,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在对话中获得对中国社会的理解,避免对中国社会的误读,并应该借助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对乡村变迁等方面进行剖析与思考。
在观众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与田教授进行学术交流。田毅鹏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做出了十分详细且极具学术意义的回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单位研究与中国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次讲座在同学们与田教授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学、城乡社会学。主持2项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出版《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等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罗西子
摄影/罗西子
责编/黄子萱 田佳
排版/罗西子
审稿/陈骞
版权所有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