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学金盛华教授6月2日下午2时至5时,在文法楼A201教室为我院心理系师生举行了一场为时3小时的讲座。金盛华教授是福州大学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先后留学美法两国,曾任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项目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等职。主持参与了27项国内外的研究项目,在SSCI、《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等期刊与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90余篇。金教授此次为我系师生介绍了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集大成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应用。
一个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就好比一个宇宙的诞生。金教授从问题青少年的研究,便开始了关于“自我价值”这个核心概念的思考。认为人需要使自我价值得到承认,就要“维持自我同一性”。1986年,金教授在从众行为的研究,发现当被试的自我价值被卷入后,被试倾向于做出反从众行为。1989年,在性别助长的研究中又发现自我价值意识变化,被试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1994年,金教授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价值依托——丧失——自杀理论。此时,自我价值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这昭示着自我价值导向理论开始正式构建。
金教授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架构“自我价值导向理论”,提出包括自我价值寻求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价值支持理论、自我价值符号互动理论、自我价值保护理论、自我价值适应理论等六大模块的自我价值导向理论体系。
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应用中,金教授提出:第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解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上有独特作用。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某种具体的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这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者的价值。行为者对于一种具体行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的预期的满足水平,另一方面决定于做出这一行为所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如果预期的满足价值大于预期代价,则指向性的行为就会发生;如果预期的满足价值与预期代价相抵,或是小于预期代价,则指向性的行为就不发生。第二,从人际关系中的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原则,说明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双赢双亏现象。第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讨教育的本质中的自我价值定向体系的建构。第四,从自我价值定向研究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中,提出自我价值危机的产生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这一发现对于解决中国的老年化问题有重要意义,也推动了幸福感的研究。金教授认为幸福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体验,深层次的幸福是个人长远渴求目标实现所激发的本质性的自我价值提升和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五,在自我价值定向研究中金教授提出个体价值观具有二元化属性,价值观二元化分离,即价值观分离成为表层的价值认同和深层的价值取向。这两者的整合影响自我价值的定向。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管理实践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金教授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为我系师生带来了极其精彩的三个小时的讲座。庞杂的理论在金教授幽默风趣地讲解下变得条理分明,在场学生还带来了金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希望金教授签名,金教授欣然答应。金教授年逾六旬,却始终站着为师生讲课,精神奕奕,令人钦佩。这正如李力教授所言:心理学人永远年轻!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贺秀娟
摄影/贺秀娟
责编/黄子萱 田佳
排版/罗西子
审稿/陈骞
版权所有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