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公共管理),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理论),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即MPA);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公共关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为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4门省级优秀课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183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学术型研究生138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960人。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和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男教职工47人,女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37人,在读博士7人。此外,学院有各类客座、兼职教授37人。
学院教学辅助设施齐全,办公、教学、科研实验用房面积达450平方米。有近30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资料室藏书3.5万余册,中外期刊73种。
公共管理学院正在秉承“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的目标和“德为先、人为本、学为上”的理念,贯彻“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针,立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追求公共价值,尊重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打造成为面向社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公共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为响应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立体交叉的本科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实际,特启动并实施“四百工程”,即“百村调查”、“百佳讲谈”、“百部经典”和“百生创业”工程。
以原行政管理学系和社会学系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专业于2008年9月组建成立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学院下设两个系、一个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所,即公共管理学系、社会学系,MPA教育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研究所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另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暨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挂靠本院。
(公共管理学院 记者 王馨泽)9月21日下午14时,公共管理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六:廉政与公共治理前湖论坛之名家讲座群体身份的社会医治之路讲座在法学楼A233开讲。该讲座由社会科学处、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崔丽娟主讲,我院杨琳副教授、李力副教授等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崔教授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是否有过搬家的经历”,进而引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是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她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幸福与痛苦往往与自己的群体身份相关,幸福来源于某种群体身份的存在,痛苦来源于某种群体身份的丧失。崔教授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最后得出了群体身份医治之路的三大结论:第一,社会身份认同是理解幸福和健康的关键;第二,群体身份等于心理资源;第三,个体拥有的这一资源越多,在变迁过程中的适应就越好,在面临挑战时恢复的就越快,并具有较强的心理弹性。她表示:基于这些研究结论,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医治”的方法,即增加个体所属的群体身份,以此提升个体应对变故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个体身心健康水平。 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群体身份的社会医治研究向崔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崔教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群体身份的角度出发,探索人生幸福的途径,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同学们一一作出了解答,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 讲座最后,杨琳副教授向各位同学们寄予殷切期望,她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学家为榜样,学习这些学者的研究风范与研究精神,在讲座结束后反思群体身份的社会医治之路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主讲人简介: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心理科学》杂志编委。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出版心理学书籍近四十本,主要研究方向为:居住流动与亲社区行为,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地位 (阶层)与亲社会行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