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下午3时,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社会学名家讲坛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进行一场题为“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新挑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上开展,由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国平教授主持,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袁小平等师生共计一百余人参与会议讲座。
讲座伊始,文军教授以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开篇点题,展示国家层面对于发展不确定性的相关定义,再指出现阶段直接的社会风险正在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需要理清不确定性发展及其理论问题。
而后,文军教授对社会学意义上“风险”与“不确定性”做了概念区别,并从性质、结果的呈现、可否治理三个角度对于二者进行了分别阐述。随后从认知基础、生成逻辑、治理策略、系统结构与核心目标五个维度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发展观做了比较。
紧接着,文军老师理论结合实际,总结概括了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确定特征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共同推动新发展阶段不确定性因素的全面增长。既使得“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宏观背景和整体特征,又影响着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走向。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不确定性特征的表露使得“确定性社会治理的寻求”则愈发难以实现,并在实践上以“社会秩序诉求—不确定性变化”张力的形式具象而出并日益激化,这给新发展阶段共富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实践带来更加多重的现实困境。
随后,文军教授从社会治理的价值面向、方法面向、行动面向和结果面向四个维度阐述了不确定性对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在价值困境上,文老师以疫情防控现实为例证,指出现阶段风险思维仍然主导着治理实践。而在方法层面,有关不确定性的治理机制尚未健全。行动上,不确定性作为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同时存在并有可能相互转换,这给治理实践带来难度,有可能使得治理主体在治理实践中深陷“行动困境”。其四,是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后果频发而导致的结果困境。
面对以上的四种治理困境,文军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在他看来,社会治理要从“不确定性”思维和价值观出发,强化“主体赋能”,以“制度创设”和“集体行动”为基础,构建一种“治理共同体”,用“韧性治理”的方式来应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讲座的最后,文军教授总结道,不确定性社会中的确定性本身变得愈发不确定和灵活多变。现代社会治理对于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不再是伫立在深海岿然不动的“定海神针”,而是悬挂在摩天大楼的“阻尼器”,通过自身的适度振荡化解大楼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维护大楼和社会的正常运行。而如何从“定海神针”向“阻尼器”转变,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关键。
在互动环节中,文军教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全面细心的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文军,社会学博士,长期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主任。同时,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学科评议组社会学学科召集人、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文军教授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80余家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各类著(译)作、教材(含合著)20部,其中有8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0余项,其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的奖励。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王英强
摄影/王英强
责编/陈川 黄子萱 田佳
排版/罗西子 田冉
审稿/余琼 季亚萍
版权所有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